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十八侯铭 其七 南宫侯张敖 东汉 · 班固
四言诗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六
堂堂张,耳之遗萌
以诚佐国,序迹建忠。
功成德立,袭封南宫。
垂号万春,永保无疆。
东晋 · 孔安国
 出处:文选卷四十五
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
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
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
九州之志,谓之九丘。
丘,聚也。
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春秋左氏传曰: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
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
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剪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
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轨范也。
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举而行。
三千之徒,并受其义。
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我先人用藏其家书屋壁
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
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馀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
百篇之义,世莫得闻。
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
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宅,悉以书还孔氏。
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
更以简写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
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
复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
错乱摩灭,不可复知,悉上送官,藏之书府,以待能者。
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于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经籍,采摭君言,以立训传,约文申义敷畅厥旨,庶几有补于将来。
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昭然义见,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
定五十八篇既毕,会国有巫蛊事,经籍道息,用不复以闻,传之子孙,以贻后世。
若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亦所不隐也。
沁园春·江心文信国公,感明季钱希声学士题词事 现当代 · 梅冷生
 押阳韵
来雪何年,终风且暴,尽够思量。
忆当日黉宫,教忠劝孝,昔年邻县,撰杖登堂。
文献无征,山川不说,仅向四明吊国殇。
真羞死,昧勤王父子,无命林张永嘉林梦龙,罗浮世族,寓居城内。今蝉街林宅大屋即其旧第。中崇祯壬午举人,国变后臣事鲁王,浙东沦陷,父子下海随唐王大学士刘忠藻战败桐山,今福建福鼎县,父子殉难。东瓯诗存仅载罗浮将军庙一诗,有咫尺中川信国,灵旗来往不辞频。又鲁春秋载:鲁王有林梦龙下笔千言之誉。余无可考。张延昶,乐清人。少读书南塘日新寺,有豪侠之风。钱牧斋初学集中载其以诗来谒,有大海雄风之慨。后在徐孚远军中。永嘉沦陷,执梃大呼,以抗清兵,市人无应者,孚远集中有张日永在舟中,夜寒无被,以旗自覆。艰贞可想而知。道光乐清志一无所载,不知所编何事。禁网严密,恐怕伤忌讳。故今人多无知者。)

心伤古庙雎阳
忍嚼齿穿龈事勿忘。
鹤田残墨端木鹤田集中吊文信国诗只剩田横五百人之句,当时势穷力尽,无法挽回。),当余惘惘,龙翔御座信国诸臣会哭龙翔寺高宗御座下,拥立益王。),久付茫茫。
剪水量沙,抚今吊古,抔土中川引恨长。
我何恨,怅腥膻虽涤,举国犹狂一九七六年
跋御赐滕元发画马图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八一、《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后村题跋》卷七
滕公初名甫元祐初避高鲁王讳,以字为名而字达道。
按公事泰陵,历苏、杭、郓三州,帅太原尤有威名。
此图云「赐滕元发」者,必在并门时也。
始裕陵常以奎画处分西北事宜,故前辈有「夜书细札赐边臣,万里风云入长算」之句。
泰陵宸翰,臣庶之家盖不多见,滕公本传及他书俱不言尝有此赐,当以访博识者。
栽孤松为九华山钟道士 元 · 马臻
 押词韵第五部
九华何崔嵬,融结本真宰
神器之所钟,云物足潇洒。
挺挺秦大夫,独立而不改。
既出众木群,岂为艳阳待。
初疑冻蛟掉秃尾,忽若山灵张偃盖。
又如玄鹤归来视城郭,怅别人间动千载。
楚南灵椿浪得名,茫茫天壤知何在?
流精贯浃骨欲飞,风雨或致雷公怪。
林林红紫索价高,幄锦围春斗光彩。
怜君令色不随时,空负才名成感慨。
留向青山阅古今,为问桑田几沧海。
尚书传序 南宋 · 姚勉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三四、《雪坡舍人集》卷三七
尚书孔氏传》者,汉安国注其家屋壁所藏古文《书》也。
天欲寿此书之传,借鲁王之坏宅以出。
当时上送之官,帝命作传。
国有巫蛊,《书》遂寝焉。
由是西京之《书》,惟欧阳、大小夏侯,皆伏生学,古文《书》莫显于代。
汉西而东,马融氏始疑伪《泰誓》书不合经传,求古文《书》得之,孔氏之学始著。
是虞、夏、商、周之书,人知其厄于秦之火,而不知其复厄于汉之蛊也。
向微马融,《书》不复古矣。
向无孔安国,《书》亦不复汉矣。
吾固喜夫安国之有功于《书》,而重悲安国之不得有功于汉也。
大抵西汉无真儒,故六经之正者皆不显于世,往往至东汉而后定。
今六经之传行于世者,《诗》、《礼》笺注于康成,始东汉
《易》、《春秋》注于王弼、杜预,始魏、晋,未有出西汉者。
西汉者,独以孔氏《书传》耳,而不得行于当时,是可重为安国之悲也。
安国子孙去圣未远,家学有源流,故传《书》之说多正。
且又约文申义,辞不冗费,比之诸经传注,如郑之多怪诞,王之本虚无,杜之昧经旨者,相去直齐楚牛马,安可终抑而使之晦哉。
今世之传《尚书》者,凡数百家矣,皆外孔氏为说,各随其见而有得失。
某也不敢居一于此,敢因孔氏之传,而采诸家之说以订正其义。
惟孔氏之大乖于经者正之,馀皆存弗去,庶几可以少慰安国研覃之苦志,于是书之重不幸也,亦以见吾圣人之有孙克绍家学也。
《书》之说与孔氏虽不能无异,然大要皆本于安国,故仍其旧而名之曰《尚书孔氏传》。
使安国复生,必曰吾虽不遇于一时,亦遇于千载之下云。
海上 其二 明末清初 · 顾炎武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亭林诗集卷之一
满地关河一望哀,彻天烽火照胥台
名王白马江东去,故国降幡海上来。
秦望云空阳鸟散,冶山天远朔风回。
遥闻一下亲征诏(一作楼船见说军容盛),梦想(一作左次)犹虚授钺才(隋书五行志梁大同中童谣曰青丝白马寿阳来其后侯景丹阳乘白马以青丝为羁勒)
按:1、这首诗概括叙述南明诸王或降或遁,但作者把希望寄托在福建唐王身上。首二句:总领全诗,大意说登临四望,河山易帜,疮痍满目,时事堪忧。胥台,即姑苏台。《苏州府志》:“姑苏台,在胥门外,一名胥台。”按乙酉六月初七日,清兵破苏州。2、“名王”二句:指南明诸王,相断被俘降清。白马江东去,《晋书·元帝纪》:“太安西晋惠帝年号)之际,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作为龙。'(司马氏的琅琊西阳汝南南顿彭城五王南渡,其中琅琊王司马睿登帝位,是为晋元帝)”江东芜湖以东的长江南岸。降幡,见淡迁《渡江》注〔二〕〈〔二〕降帆:犹“降幡(fān 番)”。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咏晋朝王(左氵右)率水军攻吴王孙皓投降,有“一片降幡出石头”之句,降幡,降旗。这里借此咏明福王降清。〉。3、“秦望”二句:写鲁王绍兴已败散,唐王远福建秦望绍兴山名,相传秦始皇登此山望海。阳鸟,鸿雁一类的候鸟,比喻鲁王朝的官员。据《南疆逸史》,乙酉闰六月兵部尚书张同纪等奉鲁王监国,移驻绍兴”;第二年(丙戌)六月,清兵攻下绍兴鲁王浮海逃往舟山群岛冶山, 在福州城东北, 相传欧治子在此炼钢铸剑而得名。朔风,北风,比喻清兵。4、“楼船”二句:意思是听说福建军容甚盛,但军中尚乏统帅的人才。楼船,指唐王部下郑鸿逵等所率领的水师。“楼船”句一本作“遥闻一下亲征诏”。左次,指军中。《易经·师卦》有“师左次,无咎”的话。授铖才,指统师的人才。《南疆逸史》:“乙酉八月丁酉唐王以郑鸿逵御营左先锋,出浙江;郑彩为御营左先锋,出江西。驾幸西郊,行授铖礼。”可能作者认为郑彩未必可以依赖。
海上 其三 明末清初 · 顾炎武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出处:亭林诗集卷之一
南营乍浦北南沙,终古提封属汉家。
万里风烟通日本,一军旗鼓向天涯(去夏诚国公刘孔昭福山入海)
楼船已奉征蛮敕,博望空乘汎海查。
愁绝王师看不到,寒涛东起日西斜。
按:1、这首诗反对向日本乞师,以为恢复的希望应寄托在唐王身上。首两句从明代防倭的史事引起全诗。乍浦,在浙江平湖县东南南沙,在上海崇明县南。《明史·兵志》:“嘉靖廿三年,时倭寇纵掠杭、嘉、苏、南京御史仲律言五事,其守海口云:守鳖子门乍峡(即乍浦),使不得近杭、嘉。”《读史方舆纪要》也载南沙驻有守御官军营。终古,从古以来。提封,国土。《汉书·刑法志》:“提封万井”,李奇注:“提,举出,举四封之内也”。2、“万里”二句:原注:“去年,诚国公刘孔昭福山海口福山常熟县北四十里,临长江;海口, 即崇明县海口)。”刘孔昭, “崇祯时出督南京操江福王之立,与马士英阮大铖比(相勾结),后航海不知所终”(见《明史》卷一二八)。作者认为刘孔昭航海往日本。3、“楼船”二句:说唐王的部队已授命抗清复国,渡日乞师徒劳无益。敕,帝王的诏书。博望汉代张骞,封博望候,相传他曾乘槎寻求河源。事见《汉书·张骞传》。槎,船。这里以张骞比似刘孔昭。2、“愁绝”二句:写作者盼望恢复之理由的迫切心情。王师,指唐王的军队。据《南略》记载,郑鸿逵、郑彩各领兵数千,号称数万,“出关百里,(左饣右侯)饷不行,逗留月余。内催二将檄如雨,乃不得已。逾关行四五百里”。 〔一四〕这首诗总结前三章,写作者对时局的感慨。“长看”二句:写国破家亡后的渗淡景象。作者此时避乱于常熟语濂泾,芜城也可能特指扬州,说西望日落扬州,它是史可法殉国处;东望云生海上,海上是鲁王飘泊处。抚今追昔,倍增感慨。